“起床,然后受苦。”有人一睁眼就开始感到疲累,身体“开机”几小时即电量枯竭,靠续命;“今天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呢!”有人则每天朝气蓬勃,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
在社交平台上,网友用“低能量”和“高能量”来形容前述两种状态。除了精力上的差别,在社交上,前者更喜欢一个人静静待着,在人多的环境里想要逃离,而后者在社交场合上游刃有余,全场的目光是他们的;在行动力上,前者觉得自身“越来越懒”,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而后者对新鲜事物充满期待,自驱力强。
无论是“公园二十分钟效应”,还是抱树吸收“自然精华”,有一部分人正在寻找恢复和提高能量的方式。在网络上,“如何成为高能量的人”这一话题热度正在上涨,学会说不、拒绝内耗、寻找高质量的社交或独处、运动锻炼等方式是位列前茅的建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闫芳认为,高能量或低能量不分好坏,只要不影响正常社会功能,处于“能量守恒状态”,低能量也没关系,不用去和他人比,而是要和自己对比。一个人若是突然间能量下降明显,则需要引起重视,两周状态不佳则建议寻求专业帮助。
26岁的曲诗琦被毕业后第一份工作“耗尽了能量”。2023年硕士毕业后,她考下了深圳一所小学的编制,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曲诗琦描述当教师的一天:没课的早上会因为班级打架事件,放下手头的事情去处理;午饭刚吃一两口,接到生活老师的来电,就得赶到学生宿舍,下午再饿着肚子去上课;下班后,还要应付家长的微信及电话,夜里再熬夜备课。
“这份工作占用很多个人的时间”,此外,班里有几个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刚开始她不知道怎么管理,“我不断怀疑自己,面对这样的班级和纪律,我也很难受,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曲诗琦是非师范专业出身,毕业前只在教育学习管理机关实习过,“之前我设想过像很多报道里温暖的老师一样,课余还能关心到特殊儿童情绪的变化,滋养他们的心灵,但是我个人精力和时间真的不够处理这些,我也因为没时间多看心理学、教育学的书,没办法找到与问题学生相处的方式而感到内耗、难受。”
上班不到3个月,“有一天上课时,我心脏突然抽着疼了几次,无法大口呼吸,我知道再这样下去恐怕连基本的健康都没有了。这种状态也没法带好学生。”于是她决定辞职。
曲诗琦是一个早产儿,身体从小就不太好,“低能量在我身上的表现是专注力不够,最多坚持1个小时就得干别的事情,事情一多、压力上来我就头晕,整个人很疲惫”。
辞掉教师工作后,她休养了几个月,在今年3月成为一名公司行政职员。在网络上,曲诗琦找到了不少共鸣,一些努力找到宝贵工作机会的年轻人,发现实际在做的工作与预想、与自身极不相符,他们在耗尽能量之后,有的像曲诗琦一样选择离开,而有的因暂时没有更好的选择留下了。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双相障碍科主任医师陈修哲指出,有些人容易精神内耗,他们因为关注别人的评价,或是过分担心未来、追求完美,这种内耗一定是消耗能量的,也会导致低能量的状态。
2022年年底,张达发布了他的社交平台账号里第一条关于低能量者的帖子,“如果正常人的能量值是50%,精力旺盛者能够达到80%,我的能量值常年就只有30%-40%。”“我试过很多种办法让自己更有精力,但往往带来的是身体的过分消耗,让自己陷入更差的状态。”他的描述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一周后,这条“一个低能量者的自白”帖子突然爆火,达到7000多个赞,阅读量超过10万。张达忽然意识到,“原来被低能量状态困扰的,不止我一个人。”
那时候平台上关于低能量者的内容还较少,张达在账号里建立了一个“低能量”合集,他从自身出发,尝试从多维度去探讨为何慢慢的变多人处于低能量状态,“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它、战胜它,避免哪些雷区”。他认为,一个人在身体和心智适配度有限的情况下,工作、社交、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经济实力等外在因素就很容易触发低能量状态。
在生活和观察中,张达感到低能量者常常遭遇他人的误解和指责。“别人都能做,为什么你就做不了?”“怎么这么一会儿你就觉得累了?”“去应酬一下吃个饭怎么了?”他列举了低能量者面临的质疑,“我们把它当作生活常态,甚至会为产生这样的局面、给别人带来麻烦而感到抱歉。”
但张达表示,低能量不代表不热爱生活,自己只是没有足够的精力去顾全很多事情,只能在有限的精力里选择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希望我们大家能坦然接受自己,积极合理地依据自己情况调整生活方式,把自己能支配的精力放在认为重要的事情上,并坚信这样做也可以把生活过得很好。”张达说。
陈修哲医生建议,不愿意出门社交的“低能量者”,可以在家里听听音乐、泡泡茶,找一些适合的行为方式来给自己减压、充电,改善情绪状态,不一定非要去社交。
此外他表示,有些人虽然不算情绪低落,但是体验快感的能力是缺失的,专业术语称作“快感缺失”。“如果低能量影响到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包括家庭、学习、工作,他感到很痛苦,这样一个时间段我们要进行干预了。”
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22岁学生程琪越是朋友眼中高能量的代表。学业上,她成绩优秀,取得保研资格,即将成为复旦大学的硕士生,本科期间她还同时修读了英法日3门外语;社会实践上,她热情参加演讲和辩论比赛,以此锻炼表达能力和胆量;社交上,她乐于结交新朋友,经常在朋友圈记录生活。
程琪越总结自身高能量的特点:情绪外放,性格主动,感染力强烈。高能量的表现在某些情况下能带来“加分”的效果,她举例,面试时她更容易放下“脸皮”去表现自己,短时间内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她对自己最满意的一点,是从不内耗,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高能量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达成,比较轻松的生活状态和充裕的物质条件,才能带来欢乐愉悦的精神情况,在很累很焦虑的时候,其实不用勉强自己保持精力充沛的积极状态。”程琪越认为,能量高低只是一种状态,人不总是高能量或者低能量,这不该成为一个人的标签。
此外,她认为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中,很多人更倾向于把自己好的那一面体现出来,存在“幸存者偏差”。“比如,我的朋友圈都是发大美照、被录取、参加比赛等这些时刻,其他那些失败的时刻,我提都不会提的。”她建议,低能量的人找到符合自己的、开心的状态最重要。
现在,曲诗琦接受了自己低能量的状态,“先天的身体条件,决定了我没有那么好的精力像精英一样做‘时间管理大师’,那我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留遗憾就行了。”她建议同样低能量的人,先评估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接受现实之后再去提升自己想要突破的领域,“不管如何,身体健康才是重要的”。
在闫芳看来,确实会有一些人天生精力比较旺盛,同时她认为,这种高能量状态的维护,一定有更为重要的事情激励着他们。能量高低除了有先天因素外,后天的习得更加重要。
闫芳指出,只要不影响正常社会功能,低能量也没有关系。在她接诊的患者中,有人表示突然失去了精神头,疲乏感很重,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担心自己得了病,他们去医院其他科室问诊检查之后,未发现严重的身体问题,就会被建议到精神科评估状况,“有的确实是情绪方面出了问题,带来能量下降”。
在问诊评估阶段,闫芳需要询问来访者近期压力程度、学习工作状态、睡眠状况、饮食结构等情况。专业评估后,一些来访者情绪症状较轻,暂未达到临床干预的状态,闫芳会从以下方面给出建议:合理膳食、营养平衡;选择一项对自己最合适的运动,通过身体放松带动大脑放松;同好友聊天倾诉,给不良情绪找个出口;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为自己“充电增能”;不熬夜,良好的睡眠习惯可保存“能量”。
同时闫芳观察到,繁忙的“打工人”在工作之余只想躺着,并没有动力去执行前述建议。“若真的起不来床,可能是身体在给你发出信号,即你需要躺下。睡个懒觉实际上也是一种放松,不一定把它当成特别不好的事情,但如果越躺越累,就要有意识去获取能量,哪怕只是从床上爬起来,先不追求结果,只要动起来,动力可能就会上来了。”
此外,闫芳提醒,青少年若是出现以下这些状况——突然变得懒惰,上课走神,睡不好、吃不好,感到特别疲惫,学习成绩下降,家长则必须要格外注意孩子出没出现情绪方面的问题,必要时需要寻求专业帮助,“‘别人都没事,怎么就你有事’‘我觉得你就是不好好学习、思想有问题’,这种话建议家长就不要说了。”(作者:戴纳 刘昶荣)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ENGLISH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上一篇:html5语义模块标签 html5语义化标签 下一篇:浅析NFC的常见应用有哪些?NFC标签卡如何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