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乐鱼体育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4-08-09 02:50:55

  习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数字技术带来对中国社会的解构和重新建构,也给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带来新挑战。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将不断契合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之首,理论人才荟萃,学科优势显著,研究实力丰沛雄厚,理应推进“四个转型”,成为以数字化赋能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发展的先行区。

  推进研究范式转型。数字化时代呈现数据实时可得、可得数据海量、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分析技术方法日新月异等鲜明特征。高校必须顺应这一时代特点,顺势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转型。要从“样本→总体”过渡到“样本=总体”,鼓励教师采集“全样本”,提供全数据,既解决随机采样带来的样本代表性不够问题和因数据缺失造成的变量遗漏,又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全景式”的新视野和新方法;要由“模型驱动”过渡到“数据驱动”,从重视因果关系转为更加重视相关关系,摆脱“以专家为中心的参量分析”,鼓励教师通过数字技术方法,对海量数据收集、整理、提炼并总结规律,以此形成自下而上的知识发现过程,在没有理论假设的前提下去预知社会和洞察学术趋势,达成“大数据的相关关系进一步展开因果概念的重新刻画”;要由传统文献资料分析过渡到“数字人文”研究,利用数据可视化、统计分析、信息检索、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数字工具对传统文献材料来重建、提取、理解、挖掘、分析评估等,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大尺度宏观研究、长程量化研究、视觉计算研究、时空可视化研究等新范式出现,发挥验证、修正与创新三重功能,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可检验性”“可证伪性”。

  推进学科体系转型。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是学术建制和教学科研管理制度上的区分,但不能因此抹杀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数字技术使得不同学科的数据获取具有非学科性的特点和较低的“学科定制性”,具有穿透学科壁垒的能力,能够打破小数据时代不同学科“彼此孤立、各自为政”的状态,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实现多个层面的融合创新。高校要通过数字化促进不同学科体系间的融合创新,实现真正意义的交叉学科,既促进信息科学、智能科学、数据科学、网络科学、认知科学、环境科学、统计科学、工程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与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层次地融合创新,又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内部诸学科,如哲学、文学、法学、史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语言学、传播学、人类学、出版学、档案学、艺术学、心理学、教育学、图书馆学、博物馆学等之间的深层次地融合创新,进而生成数智化新文科。高校学科体系的转型过程,不仅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知识内容的数字化应用和数字化生产,推动传统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问题的创新性研究,而且要采用数字技术开启规模更大、参与更广的跨学科研究,对新发现的时代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作出积极回应,形成更多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成果。正如胡塞尔所说“回到事物本身”“研究的动力必定不是来自各种哲学,而是来自事实与问题”。

  推进基础设施转型。以数字化赋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第一步是要高校考虑自身基础设施能否与时俱进,为其提供先行条件。高校不同层面的保障条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作用构成新型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设施平台。包括物理层,涉及数据传感器、穿戴计算设备、数据传输网络等物理环境,以及数据存储、调配等数据处理设施; 计算仿真层,涉及可共享的计算与仿真系统; 社会应用层,涉及接入或反馈社会问题的操作界面。当前,高校亟待建设两类基础设施,一是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这不同于传统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而是着眼解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的前瞻性、综合性、复杂性问题,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方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深度合作及与理工农医学科的交叉融合,培育和催生新的学科和学术增长点,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转型,产出重大成果,建成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教学科研咨政并重的新型高质量创新平台。其中,特别强调要借鉴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引进、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学实验技术,探索、创新实验研究方法。以教育部公布的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名单为例,30个试点、培育实验室中,22个实验室名单中就带有“数据”“智能”等词汇。二是统一的数据中心,要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数字化的统一机制设计,尽可能将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行为有关信息集中在一个统一的数据中心中,建立统一的元数据标准,推动各相关数据库的互动操作,开放共享数字化数据资源,打通各学术交流网络站点平台的界限等。

  推进学术评价转型。以数据为基础,以量化为手段的统计模式对于学术评价而言并不陌生,而数字化无疑会加剧对学术评价的影响。高校既要顺应学术评价在数字化时代应有的变革,也要保持在数字化时代依然该有的坚守。数字化对学术评价在数据化、知识化、语义化、精准化等层面皆有变革性影响,高校要顺应这种变革,推动学术评价由“题录”形式化评价向“内容”语义化评价转变,由单维指标分析向复杂社会网络分析转变,由单一独立评价要素向多元融合评价要素转变,由静态阶段性成果评价向动态全过程学术生涯评价转变。同时,基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复杂性、不可重复性、不确定性特点,高校要回归学术评价的本质,不能停留在罗列数字的“形而下”层次上。这种坚守体现在避免“唯数据论”,克服量化评价的过度使用,强调学术批评的重要性,构建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体制,加强数字化时代评价理论研究,重视同行评议的应用。

  作者:王鹏(华中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副研究员,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分中心特约研究员);胡文江(汉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上一篇:“汉字叔叔”带给我们的思考:小汉字 大内涵 下一篇:2023金博会 滴普科技Data+AI赋能金融业数智化升级